【張氏醫通 卷五 諸痛門 胸痺197】
金匱云:師曰:夫脈當取太過不及。
陽微陰弦,即胸痺而痛。
所以然者。
責其極虛也。
今陽虛知在上焦。
所以胸痺心痛者。
以其陰弦也。
陽微在胸中氣分上看,故曰陽微知在上焦。
陰弦在陰脈上看,如陰寒之脈。
上於胸中氣分。
則為胸痺,如陰脈上乘於心,則為心痛也。
平人無寒熱。
短氣不足以息者。
實也。
上條是言不及,此則言太過也。
平人。
蓋言無內困虛勞。
外因感冒,而患短氣不足以息者。
當是胸中邪氣窒塞。
腎中陽氣不得上通於胸中,故為實也。
胸痺之病。
喘息咳唾。
胸背痛。
短氣寸口脈沉而遲。
關上小緊數。
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。
寸口脈沉遲者。
陽氣衰微也。
關上小緊者。
胃以上有陰寒結聚。
所以胸中喘息咳唾。
胸背痛而短氣。
栝蔞性潤。
專以滌垢膩之痰。
薤白臭穢。
用以通穢濁之氣。
同氣相求也。
白酒熟谷之液。
色白上通於胸中。
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。
胸痺不得臥。
心痛徹背者。
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。
心痛徹背者。
胸中痰垢積滿。
循脈而溢於背。
背者胸之府,故於前藥但加半夏。
以祛痰積之痺逆也。
胸痺心中痞痛。
氣結在胸。
胸滿。
脅下逆搶心。
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。
人參湯亦主之。
痰氣結聚於胸中。
胸滿溢於經脈,故從脅下逆上以搶心也。
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。
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。
一以治胸中虛痰內結,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。
一病二治。
因人素稟而施。
兩不移易之法也。
胸痺胸中氣塞。
短氣。
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。
橘皮枳實生薑湯亦主之。
夫短氣不足以息者。
實也,故二方皆利氣之劑。
一以疏利肺氣。
一以疏利胃氣也。
胸痺緩急者。
薏苡附子散主之。
胸中為陽氣所居之位。
今胸中之陽。
痺而不舒,其經脈所過。
非緩即急。
失其常度。
總由陽氣不運故也。
用薏苡舒其經脈。
附子復其胸中之陽,則大氣一轉。
陰濁不留。
胸際曠然若太空矣!心中痞。
諸逆心懸痛。
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。
心中痞者。
心氣逆於上也。
上氣逆,則中下亦逆。
氣逆則經脈亦逆,故為諸逆也。
上下氣逆。
脈不交通。
心主孤懸於上,不得營氣以和之,故心懸痛也。
桂枝行心氣以散痞。
薑、棗疏中焦以通經也。
心痛徹背。
背痛徹心。
烏頭赤石脂丸主之。
心痛徹背。
背痛徹心。
乃陰邪厥逆,而上干胸背經脈之間。
牽連痛楚。
亂其血氣。
紊其疆界。
此而用氣分之藥,則轉益其痛。
勢必危殆。
仲景用蜀椒、烏頭一派辛辣。
以溫散其陰邪。
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,即於溫藥隊中。
取用乾薑、赤脂之澀。
以填塞厥氣攻沖之經隧。
俾胸之氣自行於胸。
背之氣自行於背。
各不相犯,其患乃除。
今人但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。
不知有填塞邪氣攻沖之竇也。
千金治胸痺達背痛。
用細辛散。
胸中逆氣。
心痛徹背。
少氣不食。
用前胡湯。
胸中 如滿。
噎塞習習如癢。
喉中澀燥唾沫。
服橘皮枳實生薑湯。
不應,用治中湯。
胸痺腹背閉滿。
上氣喘息。
用下氣湯。
胸背疼痛。
用熨背散。
足補金匱之未逮。
病患胸中似喘不喘。
似嘔不嘔。
似噦不噦。
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。
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千金加橘皮、吳茱萸。
名通氣散。
治胸滿短氣而噎。
此即胸痺一門之証,必編者之差誤。
入於嘔吐噦中。
今並論於此。
蓋陽受氣於胸中。
以布氣息。
今陰乘陽位。
阻其陽氣布息。
呼吸往來之道。
若喘若嘔若噦。
心舍神者也。
聚飲停痰,則炎熾不寧。
徹心憒亂。
無可奈何,故用半夏、生薑之辛溫。
以燥飲散寒,則陽得以布。
氣得以調,而胸際始曠也,其用橘皮、吳茱萸,及加竹茹、人參,皆此例也。
喻嘉言曰:按胸痺之証。
人所通患。
金匱出十方論治。
然未明言其故。
蓋胸中如太空,其陽氣所過,如離照當空。
曠然無外。
設地氣一上,則窒塞有加,故知胸痺者。
陽氣不用。
陰氣在上之候也。
然有微甚不同。
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。
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氣。
通胸中之陽。
以薤白、白酒,或栝蔞、半夏、桂枝、枳實、濃朴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杏仁、橘皮。
擇用對証三四味,即成一方。
不但苦寒不入,即清涼盡屏。
蓋以陽通陽。
陰分之藥。
所以不得預也。
甚者,則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大辛熱。
以驅下焦之陰,而復上焦之陽。
補天浴日。
在醫之手眼。
奈何後世總不知胸痺為何病耳。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mahueaa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