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華百科全書●經濟●利息】
企業家使用他人資本所給付的報酬,而以貨幣形式表示者,便是利息。
企業家投資生產,其資金來源有二:一、為自有資金;
二、為外來資金。
常他以自有資金投資生產時,他便損失了資金外借的利息收入;
而借入外來資金時,須給付資金供給者代價。
因此利息也成了企業家的一機會成本,如何的調配才能使成本減至最低,乃是企業家得加以慎重考慮的。
早期的利息學說有四:一、忍慾說:資金供給者犧牲了目前的消費,而將款項貸給需要資金的企業家,因此,忍耐目前消費的慾望,必定有所代價,而此種代價,便是利息。
二、時間偏好說:個人的生命有限,未來的情況,均不能確定,基於個人對於目前和未來財貨的價值判斷,有所差異,人與人之間才能進行交換行為;
就在財貨價值判斷的差異間,產生了利息。
三、生產力說:企業家得到了資金的供給,可以提高生產力,增加所得,故對於資金供給者支付代價,是合理的。
四、投資儲蓄說:利息對資金的比率稱為利率。
古典學派認為利率的決定是:儲蓄與投資相等的一點。
如圖:E點便是決定利率所在。
(圖1)但凱恩斯學派卻認為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決定了均衡利率;
此論點與古典學派並不相同。
(陳芳純)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10161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mahueaa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